文章一開頭先來讓各位看倌們二選一,請問:「教電腦打贏棋王比較難?還是使用雙北建照電子審查系統來完成建照審查,哪個比較難?」
記得今年過完春節不久,最火熱的新聞就是Alpha Go跟李世乭的世紀之戰,然而在那個同時作者手中專案的建照電子審查也是跑得如火如荼,那時候腦海裡就在想這個選擇題,究竟這兩者哪個比較麻煩呢?對比之下正好是兩個極端,並且這兩件事情的基準是完全不能相比的,電腦的量級也差太大,但是可以這樣來看,圍棋雖建立於簡單的規則上,但存在著無窮的變化,因此需要靠電腦精密與複雜的演算,並透過電腦AI自主學習與修正;相較之下,建照電子審查的變化很少,檢測的項目僅有幾十條,但礙於每個案子的特性不同,很難透過通則建立或者AI自主學習的方式完全取代人腦的判斷。因此這個選擇題的答案其實是見仁見智。

公部門需要BIM做甚麼?
在台灣的BIM發展歷史中,營造端是最早也是最積極的使用的一環,可見BIM技術的使用對於營造端來說一定有其助益,而這幾年我們公司的客戶也漸漸從營造端延伸到設計與業主,常聽到業主是BIM技術最大的受益者,這是無庸置疑的,至於事務所根據我們輔導與服務的經驗,在BIM的標準化與作業流程建立之後,接受度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可見在整條鏈結上,業主、設計端、施工端都感受到BIM技術帶來的好處,那公部門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在前五年有一次衛武營的BIM對外簡報中,有一位公部門的長官對於我們簡報中一些算量的部分特別有興趣,在會後Q&A的時段,果不然她提出了下面的問題:「所以BIM可以取代現行審照作業嗎?」我現在已經忘記當初怎樣回答她的了,大概是「在於法規面積跟一些距離淨高相關檢討的部分應可輔助作業,但是其他部份應該很難教由電腦執行」,後來她就有點失望地去參觀工地了。
但也由此可知公部門對於BIM技術的需求所在,還是回歸管理與審查上,首當其衝的就是建照審查,也是這幾年雙北政府積極推廣的業務;所以接著就對於我們團隊今年上半年執行雙北建照電子審查作業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雙北電子審查執行經驗分享
接著分成下面幾段來跟大家分享:
1. 電子審查究竟在審什麼
2. 電子審查所內作業心得
3. 上傳審查平台與成果
4. 執行心得與結論
先說重點,雖然目前只有雙北,而且是公共工程的案件才會被要求做電子審查的作業,但是桃園與台中也在積極籌備佈局當中,所以六都施行應該就只是早晚的問題。因此,建議事務所或跑建照的朋友,不論目前用不用BIM,都應該該了解這部分的內容與可能帶來的流程變化。

1. 電子審查究竟在審什麼
雙北的電子審查平台名稱並不同,台北的稱之為【台北市無紙化雲端服務平台】,新北的稱之為【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以下為了方便說明,合併稱為【雙北電子審照】。
電子審照的平台可以從工務局的網頁或者是打關鍵字搜查到,新北市因最近在推行開放空間預審的試辦,所以在網頁上看到的是建照執照開放空間預審系統。

新北市工務局網頁
點選連結之後就會來到查核平台,雙北都要申請帳號才能做審照相關作業,沒有帳號的話只能下載BIM的樣板與操作手冊一類的,實際線上審查的部分後面再說,這邊先說明目前雙北審查的項目,簡化如下表,但因他們也有新功能陸續上線與調整,所以線上看的不一定都相同。

雙北電子審照比較表
PS:IFC是一種BIM的資訊交換標準格式

技術檢測的部分就是要在BIM模型裡面針對檢測項目例如建築面積、綠化面積或者是樓梯、欄杆扶手等法規形式進行查驗,大概有四十項左右。這邊大概是這個平台作業最容易卡關的地方,雖然說官方的操作手冊已經寫得很清楚,按著樣板作大致也可以完成,但是畢竟不是一般BIM流程作業,所以容易犯錯。
行政檢測的部分主要是針對都市計畫相關的項目,基地範圍線、建築線、前後院等,這邊因為是傳統CAD圖作業,而資料大多是現況實測與基地現況等,所以作業起來比較簡單。
開放空間預審的部分,雖然也是在BIM內部作業,但因為此作業只需要繪製開放空間範圍與面臨道路等,資訊量比較少,所以也相對單純。

2. 電子審查所內作業心得
在事務所工作的部分,比較麻煩跟需要反覆修改的是技術審查的部分,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把所內標準化與電子審查樣版合併的部分,因為在於房間、區域等部分很多欄位都會共用,但是要填入的資料不同,但是IFC那邊的定義是絕對的,所以要調整標準化的設定,如不在專案早期就設定好,否則可能兩邊互相影響,出圖或者上傳的資料會有錯誤產生;此外相關的元件與圈選範圍的方式也要配合審查的設定所以部分事務所慣用的元件也要配合調整參數例如衛生設備、升降機等,這邊是比較需要注意的。

房間名稱欄位佔用示意
部分元件需使用樣版專屬的
比較花時間的部分大都是在圈選法規面積相關的,因為這部分作業是使用軟體的區域功能,這邊的邊界都要自己來劃分,跟房間以牆為邊界的模式不同,而要畫的內容有綠化面積、樓地板面積與防火區劃等,所以大半的問題會出現在這邊。
不過好處是圈選完之後,全案樓地板面積、容積與免計容積的部分,系統會幫你加總與產出報表。所以過往最複雜的面積計算部分幾乎都交給系統了。這邊過往幾乎都是請照同仁的惡夢,我兩三次執行經驗中也是這邊最容易犯錯,可能是範圍圈錯,算式錯誤,或者是要湊15%免計容積便宜行事等,經過這樣比對之後,執照的面積計算表跟模型最後幾乎是一致的,也就是有double check功能,能夠有效降低過往送照上常見的錯誤。

系統自動產出面積計算表
行政檢測的部分就是都在CAD裡面作業,一開始在平台設定好專案填入正確的地號之後,就可以下載基地輔助查核的CAD圖檔,裡面就會把所需的資料圖層都設立好,所以只要照著轉換跟繪製即可,這邊作業大致上注意哪些線段需要是PLINE,哪些需要封閉即可。

行政檢測圖層示意

3. 上傳審查平台與成果
上傳平台的部分,一開始都需要開案增加檢測項目,要填一些建案基本資料,名稱、使用分區、法定建蔽率與地籍資料等等。

基本檢測資料
設定完畢,將專案模型轉成IFC格式上傳成功後,平台就進入線上審查的作業,大概稍待半天就會有成果回饋,網頁結果大概類似下圖。目前有44項檢測,各項有一欄檢測結果說明。敘述的文字可能有下列幾個【通過、未通過、已檢核、有疑義】等,這邊容易有困擾,通過不代表PASS,有疑義也不代表錯誤。大致上可以用下表來說明。

技術檢測結果
技術檢查結果示意
4. 執行心得與結論
在幾次的執行經驗中,我跟公共工程資訊學會的杜京霞承辦最常說的一句話應該是「電腦是不會騙人的」,然後彼此在去把成果回推看看是那個環節或者設定錯誤,反覆修正模型或系統。畢竟此系統目前檢測的樣本數還不是很多,所以有問題在所難免,另外一部份涉及每間事務所作業標準化的差異,這邊要整合起來本來難度就很高。
在整個作業上大概有幾個問題與想法提出需要解決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