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廣場率先引進BIM技術,建立BIM管理平台,通過整合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資源,有效的提升工程品質,縮短建造工期。
BIM作為一種提升工程管理效率,降低建築成本的有效手段,逐步成為萬科成本控制的精髓而走進主流視野。
- 利用BIM實現精確的成本管控
BIM成本控制一:「BIM究竟能省多少錢?」
接觸BIM技術之後,被業主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BIM究竟能省多少錢?省在哪裡?」
起初真的不知道怎麼面對這個問題,經過幾個項目的實際經驗之後,我們發現BIM為業主節省費用是可以量化的。就拿一個地下室的施工來說,結構專業和各個專業衝突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比如我們做過的一個項目,利用BIM進行問題的追蹤分析,發現了多種問題,經過分析匯總整理成部分典型案例,根據施工常見的進行虛擬的施工索賠分析。
案例
【方式一】出設計變更,讓設計院重新設計並計算梁,改變梁高;這個方式的成本計算很簡單,把拆掉的工作量成本和重做的成本合併起來,加上工人的成本就可以,這個得出來的成本總計是45053.00元。
【方式二】砸梁之後在該位置進行加固(鑿除此部分的梁與部分板後增加上反梁);這種方式得出來的成本也可以計算,這種方式的成本總計是34920.62元。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施工之後發現噴淋管和結構剪力牆碰撞,施工之後發現樓層淨高不夠;同樣的這種碰撞錯誤也可以統計出來成本,分別是800元和5000元不等。我們分別把碰撞問題分類,並且統計數量,最後得出來的虛擬成本數字是1882萬元。這還沒有考慮進度延誤引起的間接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
由此可以看出,BIM的提前預警和協同共用的價值所在。
BIM成本控制二:「如何利用BIM實現精確的成本管控」
BIM技術具有參數化的特點,將各類相關聯的資料有序的儲存在以BIM為模型的載體中。在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由天賜利潤轉為內生利潤之際,對於成本管理而言,利用BIM技術實現成本管控前置是行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BIM技術將成本與設計完美耦合進行成本精確測算,提供了目標成本確定時的限額設計和方案比選優化,並在建造過程中實現動態成本的監控,為決策者提供了資料的有效支撐。
BIM技術中最重要的是資訊的儲存、共用、獲取、分析整理等。其中與成本相關的資訊和資料在整個專案全生命週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BIM模型獲取工程量資料,確保了資料來源的唯一性、完整性、正確性,同時,對於資料獲取的結果具有及時性、準確性、可追朔性。當前,國內外基於BIM的工程量資料還沒有達到可以完全自動化的程度。因此賓孚工程顧問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在Revit等BIM軟體上開發的造價分析外掛程式,並同時結合使用國內魯班、廣聯達軟體提供的資料互導介面方式對工程進行全面的工程量資料和造價分析。這樣既部分利用了BIM的“快”和“準”的優勢,又給業主方提供了完整的工程量和造價分析資料。
BIM成本控制三:「設計方的BIM能指導施工嗎?」
我經常聽到一些設計院拿著自己的模型說可以指導施工,懂施工的人一聽這就是個笑話。設計院的BIM模型成果看起來最終和施工完成後的模型確實差別不是特別多。舉個簡單的例子解釋一下,對於地下室外牆與相連接的筏板基礎而言。設計師考慮的因素主要是成型後的混凝土牆、混凝土柱和筏板基礎;而建造師考慮的是過程和工藝,從墊層到筏板上起300-500高度的混凝土牆和止水鋼板都是必須關注到的因素;造價師在考慮的時候又將柱的混凝土歸併到地下室混凝土牆裡進行歸類考慮。
綜合以上所述,設計的BIM更多的關注是的結果,施工的BIM更多地關注是過程。根據自身不同的規範要求和專業技術因素對BIM有不同的需求。最有效的建立基礎BIM,在設計BIM階段考慮下游施工BIM和成本BIM的後期延伸,將真正有效實效專案全生命週期一體化BIM的應用。
- 利用BIM實現精裝修設計管理
- 杜絕漏畫少畫圖紙的現象
- 解決了施工圖中衝突的問題
- 比例關係更協調
- 重新整合了團隊配置
- 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繪制效果圖的空間,一般是重要或者典型空間。而在BIM系統的流程中,模型從工作開始階段就搭建,可以以一個全三維的場景全方位推敲。過程中,客戶展示亦是全模型的展示。參與設計人員都能從不斷完善的模型中協同,設計過程都是可視的全三維過程。
原文轉載 | 中國BIM門戶網站
首圖來源 | 中國BIM門戶網站
編輯整理 | 黃朝雍(Eric Hua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