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所有行業的命脈所在,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更是如此。房地產市場才在 4、5 月份止跌回升,對於剛恢復元氣的開發商來說,專案的造價成本更是考慮的首要問題,近幾年崛起的大數據、建築模組化和「互聯網 +」,讓開發商和建設方都看到了串聯設計與造價的曙光。建築模組化是繼雲端計算、物聯網之後 IT 產業又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 BIM 的應用普及有了新的可能。
建築包含的產品繁多、專案複雜,又需要多工種協調進行,想要控制建築的成本與造價,其環節相當繁複。編制清單時,可能存在工程數量少算、漏算以及清單特徵描述不準確等現象。施工單位投標價格高低不一,甚至還有投標單位之間或投標單位與招標單位相互串通騙取得標現象,如果開發商自己無法對合理價格做出準確判斷,盲目追求低價得標,那麼得標價格不是經過施工單位哄抬過後的高價,就是低於成本價格的豆腐渣工程。投標企業可能還會利用清單工程數量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重複報價或是虛報,對於清單檔中無具體工程數量的暫定項目,願意承擔的廠商就會提高報價,不願意承擔或要再分包的就會降低報價,任何在施工圖說或施工定額(指以組成分項工程的施工過程、專業工種為基準,完成單位元合格工程量所需消耗的人工、材料、機械台班的數額。施工定額是在工程施工階段,企業為指導施工和加強管理而制定的一種供企業內部使用的定額。因此,施工定額只在企業內部使用,對外不具備法規性質)中無法確定的施工項目或是工作量,投標方都會採用這種差別待遇的方式。在公開招標開標的過程中,還需要有專業人士對技術標的施工方案、施工進度計畫甘特圖、進度網圖、人事計畫安排進行審查,避免資格不符的單位以低價得標的方式進入集團承包基礎建設項目,拖延工期。施工單位參與專案過多,導致資金、機器設備、人力資源周轉困難,從而影響工期。採購體系所建立的合資合作夥伴數量太少、參差不齊,且大宗建築材料未集中採購,成本控制的未來可說是路途崎嶇,預算造價可謂「防不勝防」。以上零零總總的環節,都會直接影響到建築的成本與造價,再者,建築是經過建築生命週期所製造的成果,「設計定量、採購定價」的雙重格局註定了設計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從設計著手的話,成本的掌控將事半功倍。


圖片來源 | Graphisoft 網站

規劃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不如招標過程中那樣明顯,所以更容易被忽視,例如:設計端提交的社區規劃和需求沒有經過認真地研究及審查,就必須經常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不斷的調整,而帶來大量的設計變更;設計落差導致大量的設計變更,增加了工程造價;缺少節能建築技術的運用,造成大量浪費;未制訂統一的建設指標標準,建築規模存在一定的超標;設計相關戰略合作夥伴數量有限,部分單位元設計品質不良、管控機制效果不佳導致設計圖說品質、服務品質和即時性都較差,從而影響設計進度和工程施工品質等等。
傳統建築產業缺乏有效的資訊化應用,無法透過傳統方式管理海量的工程數據,從而實現精實化管理。管理的基礎是數據,專案管理的基礎就是工程基礎數據的管理,並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工程數據就是專案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工程造價產業大數據的應用和 BIM 普及的核心是基於企業核心數據的累積儲存和管理。工程造價資訊化是產業趨勢,企業數據庫建設就是排頭兵。工程造價資訊化的核心是人機料價格,工程造價構成絕大部分是材料價格,材料是最複雜、最沒有規律也是最難掌控的因素。開發商的造價部門在大數據時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同時也有更好的機會。透過 BIM 可以更好地處理造價管理的工作,「多、快、好、省、準、全」地獲取材料價格數據,建構企業核心數據庫並有效管理。這些都是成本估算人員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以往他們需要透過大量的時間與人脈累積,瞭解數量龐大的產品造價和工程管理資訊,而 BIM 和「互聯網 +」能將一切整合到網路上,實現陽光、透明的採購流程,協助開發商建立核心材料數據庫、指標數據庫、專案數據庫、供應商數據庫等等。
「互聯網 +」採購方式的最終目的是透過數據庫與網路,將常用建材的產品數據與價格都整合至網路上,減少中間環節,達到「陽光採購」的目的。在建材行業安裝、施工標準尚未統一的情況下,現在普遍的經銷商模式依然有其優勢。在透過規範建材價格整合施工標準之後,才是建築模組化與「互聯網 +」採購模式真正的衝刺階段。
 

原文連結 | 中國 BIM 門戶網站
首圖來源 | 大紀元網站
文章編輯 | 楊慧萱、謝一銓、李宜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