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現代社會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它已經佔據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最高點。據相關資料顯示:到 2020 年,物聯網連接設備數量有望達到 250 億到 500 億台。
這是一個激勵人心的前景。在我們所處的世界裡,任何物品都能與網路和其他物品相連接、交流數據。世界會變得更便捷、更簡單、更符合我們的需求。但同時這前景也讓人堪憂。監視無處不在,個人隱私權不再受到保障,相反它成為需要你奮力爭取的特權。資料遭到洩露、家庭系統被植入後門以及交通工具被駭客入侵都將可能成為現實。

引用連結 | 先拋棄「物聯網」三個字與一切舊認知,人們才有機會看透 IoT 的真義與未來
首圖來源 | THREE ESSENTIAL RULES WHEN SELLING INTERNET OF THINGS PRODUCTS

「物聯網」一詞本身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甚至單獨討論這一現象也極具誤導性。正確理解這一概念是很困難的,因為每次使用「物聯網」這一荒謬的詞語時,我們便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當然,我們需要給它取個名字,這一點不可避免。但這樣一來,這個名字不僅幼稚,還具有誤導性?不,我們真正討論的是任何物品之間無處不在的連接,不僅僅是無生命物體,還包括服務、互動設備、感應器以及最終我們人類自己。
我們應該考慮到它所處的大環境:當今世界各地的技術均在蓬勃發展。我們正見證著百年一度的技術革命在各行業同步進行,從能源、運輸到製造、金融以及醫療業。這是科學技術必然向前發展的結果,令人激動地是,這也將會把人類緊密聯繫在一起。

硬體處於發展中
「這是世界物體的大眾化,對生產過程的簡化。」
物聯網屬於一場更大的革命,你可能會將其稱為硬體革命。正如 John Bruner 所指出的那樣,一如 20 年前互聯網將資訊推送給每個人,並讓人類交流更輕鬆那樣,這場革命也以同樣的方式將物體世界與我們連接。這是世界物體的大眾化,簡化了生產過程,將生產資料從具有 20 世紀風格的大規模生產組織那轉移到規模更小、更分散的企業和個人手中。
Bruner 表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軟體的不斷發展,因為軟體發展説明我們解決了過去在硬體使用所遇到的問題。不久前那些 3D 建模軟體還只能在大型企業中得以應用,最近已成為小型企業的囊中物,現在只要有網路和一部電腦,你就可以使用這些強大的軟體。當然並不僅僅是軟體的普及,還包括網上大量針對各類軟體操作的免費教材和影音的普及。

「這也改變了我們以往對物品製造方式的一貫看法」
這不僅是關乎昂貴的電腦、便宜且隨處可見的 DIY,也改變我們以往對製造方式的一貫看法。20 世紀大部分製造業掌控在能夠規模生產的大型企業的手中。在這個創新時代,這類技術使得一種新型企業應運而生:運作效率高、團隊意識強,對製造能力反應速度快。硬體的發展變得越發敏捷;更小更快地讓產品投入測試和分配。不僅是對電子產業,還將對所有生產實體產品的產業產生影響。
製造商也在進行革新,這表明硬體創新趨於高端化、前沿化並得到業餘愛好者和企業家的青睞。物聯網處於大型製造業和自造運動間的位置。這不僅得益於硬體製造力的,提升,還有通訊技術性能的跳躍式發展。
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舉個例子,前幾周一家名為 Rockchip 的公司改良 WiFi 技術,開發一種結合 aa 聚合記憶體和 WiFi 系統的晶片,與傳統產品相比能耗降低了 85%。從實踐上來說,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有能力製造出一個由一節 AAA 電池供能,便能運作 35 年 的廉價 WiFi 相容設備。但目前為止這種設備還沒誕生。
藍牙雖實現了這種節能,但是相較 WiFi 而言是一種落後的技術,WiFi 適用範圍更廣,並且是絕大多數產品的通信標準。隨著這類技術的普及,製造商便能使用更小的電池,從而有助於他們生產出人們真正需要的物聯網產品。

圖片來源 | YOU CAN’T AVOI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YPE, SO YOU MIGHT AS WELL UNDERSTAND IT

共性減少,個性加強
企業公司並不傻,他們知道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由於懼怕公司受到衝擊以及錯失良機,他們極力想要加入這股風潮。其中有一些公司,像是 Google 和三星,已經在這一行業站穩,但大多數公司還是沒有找到立足之地。一個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 Apple Watch。這主要涉及的是設計問題。

「物聯網只在我們創造如魔法般的物品時才會發揮其作用」
在科技業裡,儘管明知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仍傾向相信下一波創新將會和上一次類似。我們關注著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革新,然後認定「下一次科技革命中我們需要的是更小 / 更好的螢幕。」
但我們並不需要更多的螢幕。
據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導師 David Rose 稱,螢幕吸引著我們大部分注意力,這正是當前社會文化急需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已然走到螢幕技術的終點。Rose 表示,而物聯網只在我們創造如魔法般物品時才會發揮其作用。他以魔戒角色 Bilbo Baggins 的魔法武器——刺針劍(Sting)為例,這把劍具有雙重作用,精靈鑄造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殺敵,但在半獸人或哥布林接近時劍面會泛起藍光。換句話說他稱之為「具有魔力的東西」。按 Rose 的話來說,現實中的刺針劍可能是一把在雨雪天傘柄會變成藍色的雨傘,它同樣是一件有魔力的東西,但它的魔力可不是來自精靈,而是來自於與天氣預報服務相連接的物體組合:LED 燈、定位追蹤以及互聯網。

圖片來源 | How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Builds Smart Cities
物聯網的設計問題還涉及到商家對新技術部署所持有的態度:他們總是忘記周邊行業在不斷變化,而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技術是很難發展的。就拿 RFID 技術為例:對於大型國際海運公司來說似乎很有前景,他們能運用在供應鏈的任何產品,進而生成即時數位地圖。這對於電子消費品行業來說是個好消息對吧?這意味著公司將擁有更高的效率,顧客能更好地控制他們要追蹤的物品。
問題是這種思考過程忽略了這一事實:3D 列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極大地簡化供應鏈。何必煞費苦心地在全球範圍內時時追蹤著你的產品?10 年後,你可以直接拿著一份從授權供應商那兒下載來的電路圖在附近就 3D 列印出來,第二天便能取貨。這才是消費品行業的發展方向。如果你是一個物流公司,你要思考的是物聯網在最後一哩能做些什麼,而不是想著你是這條供應鏈上什麼環節。

我們需要一份物聯網的權利法案
在討論物聯網時候我們都傾向最先關注技術,然後才是經濟和社會領域。但是這一切都還涉及倫理問題,這主要集中於我們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
以開放存取、相互協作為原則創造互聯網。希望互聯網能成為一種民主工具,從而實現人人平等。當然政府和企業隨後也強力涉入這個領域,因為他們很清楚追蹤資訊的重大價值。但總體來說,互聯網的最初原則依然有效,這從關於對網路中立性以及寬頻是否要被當成一個普通的資訊載體的討論中可窺見一斑。任何一方都不能以付出更高昂的價格,來更快速地發佈他們的資訊。一旦我們對互聯網進行分級,那麼它將不再一如以往的開放、自由和民主,而這絕不是創始人最初的願景。
物聯網也需要類似的原則。技術專家 Limor Freid 的想法是:我們需要創立一個最低限度的權利法案。有聲音說開放比封閉好,這樣能確保設備之間的可攜性。我們必須確保:消費者而非公司掌握著設備收集來的資料,同時採集公共資料(比如交通流量或者人數規模)的任何設備,都要在公共領域共用此資料。使用者有權保護其個人資料的隱私權,以及刪除或備份他們自有設備所採集來的資料。同時我們也要確保個人能就他們創建的資訊獲得公平的報酬,讓利益不被那些控制著資料中心以及絕大部分財富的人(Jaron Lanier 稱之為「siren servers」)給剝削掉。
當然,這也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 「公共與私人資料的分界線在哪裡?」 比如說,如果我決定去墨爾本聯邦廣場會見我的前合作夥伴,那麼這一資訊是否應該公開存儲,且我的現任合作夥伴在公共資料庫上能查看到;或是我可以將其作為私人資訊進行隱藏?這都是些十分重要的問題,最終我們都不得不以某種形式回應這些問題。最高決策層應該就此問題進行認真的討論,然而此類話題通常只是埋沒在那些模糊的網路論壇裡或小利益集團中。

請忽視那些所謂的讓手機與冰箱相連接的言論,或者那些監測你吃飯速度的智慧勺子。這是因為一個嵌入感應器再聯網的設備,並不意味著它真的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些都只是行銷噱頭,這些產品會分散我們集中在那些關係重大的問題上的注意力。當我們的物質世界被互聯網相互連接時,那麼所有的用例將會更加有趣、更具有改革意義。
請開始換一個角度思考物聯網。確保你把物聯網置身於一個更廣闊的技術背景之中,並成為物聯網先鋒,參與建立物聯網管理的新規範、新準則。這不再是墨守成規,而是進行創新。一旦我們能拋開物聯網這個愚蠢的詞語,全世界也將因此而改變。

延伸閱讀 | 稟政府:別再跳針物聯網商機好高好棒,重點是請你搞懂架構架構架構</6>